close




你一定看過無數類似這樣的文字:

「我點了一杯卡布奇諾,讓思緒隨著泡沫,迴旋,口中的苦澀融了對妳那份無盡的思念。


 孤獨的城市,孤獨的夜,伴隨著我的,只有一杯咖啡。」


還有這個:


「獨自一人,我坐在海邊,讓海風恣意搖擺著我的衣袖,來自那蔚藍海水的味道,充滿了我的鼻腔。


 我漫步著,手中提著海尼根,品嚐著那份孤獨與狂放。」
好啦!我是不知道你看了有什麼感覺,不過就作者的我而言,其實一點感覺也沒有。


畢竟這樣類似的文字、廣告、影像,早已充斥在我們的周遭。


 


我倒是常想問一個問題:


 一定要喝咖啡嗎?


 一定要喝海尼根嗎?


 


我們加入其他的東西試試看:


「我泡了一包維力炸醬麵,讓思緒隨著炸醬包,迴旋,口中的苦澀融了對妳那份無盡的思念。


 孤獨的城市,孤獨的夜,伴隨著我的,只有一碗維力炸醬麵。」


 


再試試這個:


「我拿了一罐養樂多,讓思緒隨著酵母菌,迴旋,口中的苦澀融了對妳那份無盡的思念。


 孤獨的城市,孤獨的夜,伴隨著我的,只有一罐養樂多。」


 


你注意到裡面的不同之處了嗎?


沒錯!換了一種飲料,就不再感性,而是搞笑。


是的,你可能會說:搞屁啊!幹嘛亂來?


不過仔細想想,咖啡跟養樂多、牛肉麵,到底差在哪裡?


憑什麼咖啡就要感覺比較有品味,而養樂多跟維力炸醬麵就要比較平民感一點?他們不都是食品嗎?


而且從原料到成品這些過程,實在找不到什麼造成你我偏見的點。


 


唯一的差別在於:行銷時的廣告。


 


我們會覺得咖啡很高尚、很有品味,是因為我們看了廣告,看了那一堆負載太多情感的文字。


是的,你可能是個文藝青年,你可能提著咖啡或酒或茶,在窗邊細細品嚐。但誰規定文藝青年不能喝養樂多?


另外,我就不能一邊大口吸著珍珠奶茶,一邊葬花?


我難道就不能拿著養樂多,漫步在海邊?


我難道就不能拎著乖乖桶,在林間欣賞自然美景?


我難道就不能在獨自一人的夜裡,一邊喝著一罐20元的愛肝或三洋維士比,一邊靜思?(然後頓悟之後打開窗戶喊福氣啦~)


你會說,廢話!當然可以!


但你試著把這些東西代進你的文字中,你會發現感覺完全不一樣。


 


然後我們再試試看這個:


「獨自一人,我坐在海邊,讓海風恣意搖擺著我的衣袖,來自那蔚藍海水的味道,充滿了我的鼻腔。


 我漫步著,手中提著大雕松茸藥酒,品嚐著那份孤獨與狂放。」


 


你注意到了嗎?當你聽到海尼根時,你想到的是一種情景。


當你聽到禮藏十二年時,你想到的又是一種情景。


但當你聽到大雕松茸藥酒時,你想到的情景一定又跟上述不同。


同樣是酒,但上面的牌子問題可大了。


 


我不認為重點在酒的味道,就好比說古人最愛「濁酒」這個詞了,朋友來也喝「濁酒」,


坐在小船上也喝「濁酒」,送別時也喝「濁酒」,高中唸書時,我幾乎要懷疑「濁酒」是以前的一個牌子,


就好像「三洋維士比」或「禮藏十二年」那樣。


我們不太能夠想像當時會有這樣的廣告:


蘇東坡跟佛印在比賽,最後佛印拿著「濁酒」對蘇東坡說:「我,又贏了。」


 


你可以發現到,其實酒的味道或許不是重點,重點在這些東西背後的宣傳方式,因為這些宣傳方式深深影響你的「既定印象」。


 


某一種酒就是給勞工朋友喝的,


某一種酒就是上流社會喝的,


某一種酒就是帶有灑脫的氣氛,


某一種酒就是喝的時候旁邊有女孩子在那邊ㄋㄞ!


 


我們已經被這些廣告塑造出許多既定印象,這並沒有什麼,只是這一連串從既定印象發展出來的文章,總會讓我想起不同的可能。


如果劉德華拿著大雕說:「我,又贏了。」你可能會開始想他贏的到底是什麼?


如果周潤發拿著大雕喊「福氣啦」!你多少會覺得有些怪怪的。


有些東西可以帶換,有些則不行。


而我不禁要想,從這些既定印象衍生出的文字,到底有多少是真誠的情感,而到底又有多少是為賦新詞強說愁?


 


或者我們身處於「做作」中而不自知,因為大家都這樣!


 


更有太多攀附於這些既定印象之中的東西,比方點的咖啡或酒或什麼煙,如果是英文或翻譯的詞,總會營造出一種比較高級的感覺。


有些人喜歡這種感覺,所以當他把這些東西化成文字時,他會描述自己獨自一人坐在河堤上,抽著mild seven,而不是長壽。


這樣就有比較高級、比較滄桑嗎?


恐怕當事人覺得是有的。


 


而這些品牌是相當重要的工具,當你身上加上這一堆配件之後,你才能成為一個多愁善感的-----文藝青年。


配錯的話,可不行喔!


因為廣告影響所造成的既定印象還很多,而許多小說---尤其是作者年紀較小的網路小說---特別喜歡將場景安排在這些東西上,因為這些地方多半給予一種「明亮、清新」的感覺。


 


比方OK利商店、速食店、大哥大門市、餐廳或PUB。


愛情小說尤其是如此,你可以愛上7-11的女孩子,也可以在大哥大門市遇到心儀的男生,更可以在麥當勞遇上麥當勞叔叔---我是說,遇上麥當勞櫃臺的女孩,接著來的就是常見的愛情故事,比方男生愛女生,女生其實也愛男生,然後又有誤會什麼的,要不就是裝衿持,最後在某種感動人的動作下兩個人終於bibi,偶爾也會來個車禍血癌什麼的病。


總之既然寫的人那麼多,劇情能夠變化的也不大,就只好從場景上著手了。


但,這些充滿青春氣息的戀情,卻很少發生在其他地方。


 


比方說在菜市場賣豬肉的那邊遇到賣豬肉的美女---


比方說在筒仔米糕店遇到賣筒仔米糕的帥哥---


比方說在嘉義火雞肉飯遇到切火雞肉的歐巴桑---我是說美女店員?—


 


我並不是說這些地方沒有這樣的人出現,而是這樣的場景,會讓我們聯想到不同的氣氛。


廣告,是的,就是廣告。


我們被廣告影響得太深,以致於我們會認為某些東西就是某種樣子,甚至還會被塑造出一種「流行」的感覺。


 


那就好像Hello Kitty磁鐵一樣,他跟便利商店的形象結合了,更跟歌手的形象結合,於是也吸引到特定的消費層。


所以當你成為一個作者,你會安排男女主角在便利商店見面,而不是在柑仔店或台糖門市(買啤酒酵母?)。


你會安排男女主角在咖啡店因為一杯愛爾蘭咖啡而相遇,而不是在傳統市場因為一把蔥或一條魚而相遇。


你會安排愛書的男女主角在誠品相遇,而不是在金石堂買自動鉛筆跟字典時相遇。


因為那是你熟悉的生活環境,而你也深受這些廣告所影響。


 


這些東西的本質並不見得差異那麼大,但當你踏進誠品、當你拿起一杯咖啡,


你就會莫名其妙湧起一股自己其實很有個人風格的感覺,儘管整間誠品滿滿都是人,


儘管整間店的人都拿著一杯咖啡。


不過,當你在海邊看到有人舉著大雕對海嘆息,或者有人提著乖乖桶跟女友逛街、


甚至在Starbucks Coffee裡面吃筒仔米糕,請千萬別大驚小怪,


因為,他們也有可能跟你一樣是----文藝青年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odles38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